在人生的晚年,健康成为许多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82岁的梁大爷(化名)来说,心脏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尤其是近日以来晨起时会胸口不适,常常还感到疲劳、气短、精神不济,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在亲属的介绍下,梁大爷慕名来到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找到李静主任医师就诊,经食道电生理检查,梁大爷的心脏病为Ⅱ度二型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传导功能障碍,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在李静的建议下,梁大爷面临着一个选择:是传统起搏器,还是新兴的无导线起搏器?经过李静的详细介绍,梁大爷最终选择了无导线起搏器,这一决定不仅为他带来了新的健康希望,也为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无导线起搏器
图为1:1样本模型
首先无导线起搏器无需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和制作囊袋,从而避免了电极导线脱位、磨损、囊袋出血及感染等相关并发症。这一点对梁大爷来说尤为重要,他担心传统起搏器的导线可能引起的感染风险,以及术后伤口愈合的难度。
其次无导线起搏器体积小巧,重量轻,直接放置于心腔,患者日常生活中基本感受不到起搏器的存在。这对于梁大爷这样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他不再需要担心导线移位或断裂的问题,可以自由地进行日常活动,包括洗浴、游泳等,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无导线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平均可达12年,减少了更换设备的频率。这不仅减少了张大爷的手术风险,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此外,无导线起搏器还兼容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功能,解决了植入起搏器后无法再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难题,为他的健康检查提供了更多便利。
12月13日,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团队通过局部麻醉方式为梁大爷进行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手术,用时仅45分钟,手术体验良好,几乎无痛感,让怕痛的梁大爷啧啧称赞,起搏器头端的“抓捕器”(电极)精准定位,一次性抓捕到合适的心肌,测试各项起搏参数均非常理想,术后仅有一个小穿刺口,局部加压止血即可。
在恢复期间,梁大爷遵循李静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休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他的心脏功能逐渐恢复,心率稳定,再也没有出现过之前的疲劳和气短症状。随着身体状况不断改善,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逐渐恢复了以前的社交活动,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愉快。
梁大爷感慨地说:“这个小小的起搏器,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我现在可以自由地散步、旅行,享受生活的美好。我非常感激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的医疗团队技术和科技发展给我带来的这个新机会。”
梁大爷的故事,是无导线起搏器带给患者新生活的缩影。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将不断涌现,而对于梁大爷来说,无导线起搏器不仅是他健康的新起点,也是他“无线”新生的开始。
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的区别
外观
无导线起搏器:
是一种没有导线的起搏器,它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合为一体,以“微缩胶囊”的形式直接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腔内部。体积小巧,重量极轻,通常只有约2克,体积约为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就像一粒胶囊大小。
传统起搏器:
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组成,脉冲发生器埋在皮下囊中,电极导线植入到心腔,对心脏进行起搏。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通常在30克左右。
植入方式与手术创伤
无导线起搏器:
通过微创手术直接将起搏器植入到心脏内部,无需在胸部皮肤下制作囊袋放置起搏器,也无需导线连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舒适度较高。
传统起搏器:
需要在胸壁切口,制作囊袋,将脉冲发生器埋在皮下囊袋中,电极导线植入到心腔。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电池续航与兼容性
无导线起搏器:
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使用寿命可达12.8年。可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创新功能。
传统起搏器:
电池寿命通常在8-10年左右。在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等特定检查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注意事项或调整。
无导线起搏器的优点不仅在于其安全性高、使用时间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更在于它为患者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这种新型起搏器以其微小的体积和轻盈的重量,为心律调控开辟了新的路径。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医疗团队有丰厚的起搏器植入手术经验,科技与技术的结合让许多像梁大爷这样的患者受益匪浅。
文、图:梁程